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文辞、政治、生命:读鲁迅的三个阶段|羽戈

新少数派 2022-07-11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羽戈1982 Author 羽戈



文辞、政治、生命

读鲁迅的三个阶段

文:羽戈  编:先知书店

为什么要读鲁迅?

2012年初,我从市区搬到乡下,带去两百本书,以备数年之需。这两百本书的拣选,一度煞费周章。单单专业书(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),便填满三箱。在最后一个空箱子面前,我沉吟良久,还是搁进了一组人民文学版的鲁迅文集,以杂文和书信为主,大约二十本。

这不像带梁启超、胡适等人的著作下乡,目的非常明确:研读。我把鲁迅文集置于箱底,看见他的名字交错于宪政、民主之间,也许只是因为:我需要与这个人的灵魂同行。


▌三十岁后,才能读出鲁迅热烈之下的无聊

二月的山村清冷异常,黑夜被寂寥分割,不知尽头。整整十天,我都在读鲁迅,从《热风》读起,读到《三闲集》《二心集》等,便如溺水一般,不时要推开窗户,大口呼吸,窗外的寒气使人心愈发敏感,愈发能感知鲁迅文字背后的无聊:在我看来,鲁迅生命最后十年的书写,都可以无聊概括,越到后来,越是无聊(按钱玄同总结,则是“三无”:1932年11月7日,他购得鲁迅《三闲集》《二心集》,“躺床阅之,实在感到他的无聊、无赖、无耻”;1935年1月12日,购得《准风月谈》,“总是那一套,冷酷尖酸之拌嘴骂街,有何意思?”)。

具体说来,《而已集》以后的杂文,至少三分之二,于世无益,除了向后人证明,鲁迅所生存的世道何其逼仄,鲁迅所选择的生活何其虚妄;对鲁迅自己而言,恐怕也是得不偿失,所挣来的稿费,远远不及写作与仇恨对其身心的戕害(窃以为,鲁迅生命最后十年,真正有价值的文字,一是怀人的散文,如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《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》等,二是书信)。

后世惯于用战斗精神为鲁迅的无聊生涯包装,再用意识形态为扭曲的战斗精神包装,然而如你所知,论理之时,一旦请意识形态加持,大抵暗示黔驴技穷,败局已定。


对于书写的无聊,以鲁迅的敏锐,以及自我解剖之深切,早已明察在心。1925年12月31日,他编定《华盖集》,感慨道:

“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,深得这夜将尽了,我的生命,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,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,而我所获得的,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。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,也不想遮盖这些,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,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。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,会知道这意思。”

在此,鲁迅把写作的意义下降为对历史的见证,相比“我们的第一要著,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”,从为人到为己,显然是一种让步或否定。更不幸的是,此后十年,他的生命将继续耗费于写作“这些无聊的东西”,他的灵魂将继续走向“荒凉和粗糙”,直至陷入无垠的虚无。

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要到三十岁后,才能读出鲁迅的无聊。这是缘于心智的成熟呢,还是生命体验的精进?若为后者,那么到底是幸运,还是悲哀:譬如我对杂文的态度,对写作的态度,对人性的态度,与鲁迅一脉相承,其代价,则是灵魂的粗糙与荒凉?无论答案是什么,都无法改写一点事实:我终于能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认知鲁迅,认知他的空虚与绝望,以及空虚之后的热情,绝望之后的慈悲。



▌文辞、政治、生命:读鲁迅的三个阶段

说起来,我读鲁迅,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
1998年,我十六岁,抛开教科书,自觉读鲁迅。那本节省了一周晚餐费而购得的盗版鲁迅杂文集,与尼采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一道,支撑了我青黄不接的青春期,使我敢于以一种极端的姿态,对抗中学教育流水线上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。

以我当时的心智,阅读鲁迅杂文,目光只可能止于文辞,学鲁迅炼字的精简,学鲁迅反讽的刻薄,学鲁迅文气的转折,结局不难想见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若干年后,我才读到张宗子先生的告诫:“鲁迅的文章不宜学,仿效者的境界但差一小截,不是油滑,便成刻毒。”

第二次读鲁迅,则在2006、2007年间。彼时闲居在家,穷得只剩下时间,于是把书信与日记之外的鲁迅文集通读一遍。检索读书札记,可知阅读的重心落在了政治及文化批判。且抄一些读后的感悟:

鲁迅向往自由,具有自由主义的批判气质,却谈不上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自由主义者,他的文本并未体现出对自由主义理念与路径的认同,相反,他对同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及其行动不无嘲讽和批评。后世的自由主义者引他为同道,善意而言,可视之为策略,恶意而论,则与把鲁迅的灵魂推上红色圣坛(祭坛)性质一样。

鲁迅思想的复杂性与破坏力,终将成为自由主义所不能承受之重。一言以蔽之,用自由主义与鲁迅联姻,乃是一场一厢情愿的误会。

鲁迅之为鲁迅,即在于不能用任何一种政治观来定位、约束,他甚至超越了左右之争,当右翼执政,他表现为左翼,假如左翼执政,他则将表现为右翼,他是一个人的反对党,永远的不合作者。

如果说我读鲁迅,第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文辞,第二阶段的关键词是政治,第三阶段的关键词则是生命,与此同时,第一阶段的心态是崇拜,第二阶段的心态是批判,第三阶段的心态则是体悟。

这三个阶段,不是进化,不分高下,不妨比作三块平行的拼图,终于拼出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,一个不是神、不是魔,而是凡夫俗子的鲁迅。经由这三个阶段,我自觉越来越接近鲁迅,在他身上,窥见了光明之下的黑暗、热烈之下的无聊,同时窥见了自己的生死爱欲。



▌鲁迅如一道黑色的深渊,代表了生命的深度

毋庸讳言,我接近鲁迅的目的,便是以其为坐标,确认我的位置,以其为尺度,丈量我的存在。

对我而言,百年中国,这样的坐标和尺度,还有胡适、傅斯年、徐梵澄等人。他们或者代表生命的宽度,或者代表生命的硬度,或者代表生命的高度,唯有鲁迅,代表了生命的深度。

以前我视胡适为平原,鲁迅为高山,如今想来,更合适的譬喻,应该是深渊。鲁迅内心的幽暗和仇恨,无疑与深渊更为匹配。当他化作一道黑色的深渊,横在我们面前,对他的探测,关乎我们生命的深度与存在的勇气。

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:为什么要读鲁迅,为什么还要读鲁迅?

记得张文江先生这般描述《金刚经》:它适用于所有人,你理解到什么程度,它就相应到什么程度,不但可以作为入门,还可以作为归宿。一本书做到了这一点,便可称之为大书或经典。我没有读过《金刚经》,在我有限而浅薄的生命当中,堪比《金刚经》的只有两本书,一是《论语》,二即鲁迅文集。

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享年九十六岁,堪称高寿。曾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,他顿了顿,道:读书,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至尾重读一遍。冯象讲完这个故事,写道:我希望每三年,将《神曲》重读一遍。

我则希望,每隔三五年,能够重读一遍鲁迅文集。




如果我们今天还想要站到人的起点上,就必须回到鲁迅,从他的身边出发。原因只有一个,对现代中国人来说,鲁迅不仅是民族魂,更是民族的解毒剂。鲁迅的作品适用于所有人,你理解到什么程度,它就相应到什么程度,不但可以作为入门,还可以作为归宿。


鲁迅作品之重要,毫无争议;但鲁迅作品版本之多、选择之难,也有目共睹:
 
不少“全集版”,因事实上常有段落、篇章被删减而名不符实;很多“精选版”,不是被打上时代烙印,就是受选编者偏好影响;无数“民间版”,因编校错误饱受诟病,对鲁迅作品断章取义。
 
克服以上三点,重读鲁迅自然无碍,但却无法满足品读鲁迅、收藏鲁迅的需求——因为汉字改革(繁体改为简体),以及图书编排改革(竖排改为横排),现有版本,距离“原汁原味”的鲁迅全集,少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韵味。


迄今为止,能同时满足重读鲁迅、品读鲁迅、致敬鲁迅、收藏鲁迅的版本,唯有1938年版的《鲁迅全集》,因为这个版本不仅最全,而且丝毫没有删改。


为此,新少数派&先知书店特别推荐《鲁迅全集》(1938年原版竖排影印版),了解先生们思想,透过他犀利的视野,读懂中国文化的真相,也读懂他这个人。


◎一字未删改版的《鲁迅全集》:为了让更多人品读鲁迅、神交鲁迅、收藏鲁迅,让鲁迅作品传家。在鲁迅逝世八十周年之际,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怀着敬畏之心,携手上海图书馆以馆藏1938年版《鲁迅全集》珍本为底本,精心一比一复刻了此书。这套书,一字未删,一字未改,完全还原鲁迅作品的原始面貌。

◎对1938版《鲁迅全集》的完美复刻:这版38年“珍本影印复刻版”《鲁迅全集》,从全书工艺设计、内容收录、到编排体例,均是对1938年原版100%还原,完整复刻初版《鲁迅全集》的原貌,繁体竖排,保留“原汁原味”的文化与历史底蕴,八十克双胶纸印刷,并对原版进行了高清修图,使观感和手感都更加舒适,放在书架上尽显审美与品味。

本套“珍本影印复刻版”《鲁迅全集》,限量发行,经与出版方多方争取,先知书店取得全国独家授权。这是一套不可复制值得永久珍藏的真正全集,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。
来源|本文转自公众号:羽戈1982(ID yuge20040712)


▍延伸阅读

所有谬论都有一共同特征:反逻辑|羽戈

是非高于利益——逻辑的力量

当大多数人都没有逻辑时,我们只会更怀念米塞斯

逻辑比常识更稀缺

没有逻辑的人,只会人身攻击与蛮不讲理

徐贲:“雄辩症”与“厚皮逻辑”

最容易犯的五大逻辑谬误

一直想问: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?

讲道理时,哪些逻辑谬误你应当避免?

羽戈:希望,每隔三五年,能够重读一遍鲁迅文集

羽戈:所有启蒙都是自我启蒙,正如所有愚蠢都是甘于愚蠢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